,

最難的不是教孩子,而是如何不複製性格:DISC家長的盲點。The blind spots of DISC parents.

DISC 沒有對錯,但家長的性格會形塑孩子
的安全感、自我價值、做事風格。

    在學校多年,我發現大部分的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個性與天賦,只有部分家長花時間理解孩子的性格、天賦,以及可能的潛藏行為問題,實在令人惋惜;但最令我扼腕的,莫過於發現很少家長檢視:「我的性格,是否正影響著孩子一輩子的行為模式?」

    昨天我跟「青梅竹馬們」一起喝咖啡,講到30、40年前大家都還是國中生的時候,朋友真的很重要,我非常認同,因為回首過去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陪我的正是這些朋友們,但大家也討論到我們那一代的爸媽跟我們現在當爸媽已經很不一樣了?但其實,很多都還是一樣的,譬如「以身作則」這件事;這也是為什麼我的論文發現有高復原力(心理韌性)的家長都有比較高心理韌性的孩子。

    但是教養,終歸還是必須要考慮孩子的天生氣質,而不是家長想要怎樣就怎樣。請試著想像一下一位「老虎」家長,試著要把一位「無尾熊」小孩變成「老虎」是什麼情況?光是用想的我就已經冒冷汗(認識DISC類型請點連結看文章:心理師揭秘:DISC 解碼沒察覺的教養關鍵)。

    人生,了解自己很重要,所以這篇文章是寫給天下的家長,請參考一下你的DISC類型,思索一下對孩子的教養上會有什麼盲點與優勢。

家長最大的誤區

家長常以為是在矯正孩子;但其實是在複製自己。

    孩子學習的從來不是家長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是「怎麼當一個人」的?

    我在替成人做生涯規劃的課程當中遇過幾個印象深刻的個案,其中有一個男生正值30歲是追求與大放異彩的年紀,但是他卻告訴我說:「我覺得我不需要工作捏,因為我看我爸都不用工作也活得超好的啊?」,那時候我拿著他的「天賦命盤」,好似聽到那些天賦掩面哭泣,他的「天賦」都不怎麼凸顯?我當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因果?但是在心理學中有兩大機制,家長一定要知道:

1.模仿/社會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孩子會觀察並內化父母的情緒表達、應對壓力與處理衝突的方(Bandura)。因此,家長的語氣、情緒調節策略與處理失敗的態度會被孩子模仿並成為其內在腳本(Bandura, A. ,1977)。

2.氣質-環境適配(goodness-of-fit):孩子的氣質(例如穩定型、敏感型、主導型)需要與家長的教養方式相符;若不匹配,孩子較可能出現行為或情緒困擾(Thomas, A., & Chess, S. ,1977);當環境機會與需求與個體的能力相符時,就能促進個體朝向進步的方向發展。反之,當環境機會和需求不符時,則會導致適應不良(Sravanti, L. ,2017)。

    回到今天的主題,如果家長對自己的DISC類型不了解也沒有覺察,那非常有可能會得到下列的結論:

  • 老虎爸媽,常養出要強或退縮的孩子
  • 孔雀爸媽,常養出活潑但也焦慮取悅的孩子
  • 無尾熊爸媽,常養出貼心但不敢拒絕的孩子
  • 貓頭鷹爸媽,常養出優秀但完美主義的孩子

DISC家長的盲點一覽表

    在心理學中,所有的優點也都是缺點,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強項是什麼,但者也代表我們也有盲點,在教養上需要有覺察,才不會誤入雷區,而DISC是一套相當好的「促進自我覺察」的工具,而非診斷工具(請注意):

 

     老虎型家長

  • 你太快,孩子跟不上
  • 你講效率,但孩子需要感覺
  • 你給方向,但他需要陪伴

     孔雀型家長

  • 你給快樂,但孩子需要界線
  • 你愛承諾,但做不到就傷孩子信任
  • 你希望被喜歡,但孩子需要你穩住

     無尾熊家長

  • 你愛孩子,但太怕他不開心
  • 你柔軟,但孩子需要你的堅定
  • 你願意陪伴,但也要願意放手

     貓頭鷹家長

  • 你教孩子做對,但孩子需要被理解
  • 你強調邏輯,但孩子是情緒的生物
  • 你幫孩子變強,但別忘了讓他快樂

 

把家長性格變成祝福

 

  1. 老虎(D)家長:強而有力的引導與決策優勢,建議保留決策力但增加回應性(給予孩子情緒回應與選擇空間),以避免權力衝突與關係疏離,鼓勵領導,但要有溫暖回應(McLeod, S. ,2011)。
  2. 孔雀(I)家長:優點在於製造正向互動與自信感;研究建議保留表達與鼓勵,但補上結構與一致性(明確規則),這符合「warmth + structure」的有效教養原則(Cherry, K. ,2020)。
  3. 無尾熊(S)家長:天然支持性強,容易提供穩定;文獻強調在穩定性之外也要練習堅定一致的界限設立(authoritative 的「structure」),以免孩子缺乏自我調節訓練(Lee, J. Y., Lee, S. J., Ward, K. P., Pace, G. T., & Chang, O. D. ,2024)。
  4. 貓頭鷹(C)家長:重視標準與細節,研究顯示父母高控制/完美主義與孩子焦慮有關,建議在維持高品質要求的同時,刻意減少苛求、增加情感表達與過程稱讚(Carmo, C., Oliveira, D., Brás, M., & Faísca, L.,2021)。

「覺察」是最深也是最好的教養

孩子從來不是被塑造的,而是被「影響」的。

每次當我們生氣、退縮、急躁、逃避、完美、討好、壓抑——孩子都在看、在學、在內化。最後孩子的一生,有一部分會像我們。但另一部分,是他用你教的方式在面對這個世界。

所以,與其盯著孩子哪裡做不好:
不如問問自己:
我希望孩子未來成為怎樣的大人?
那我現在,正在以那樣的大人身分生活嗎?

有人說是家長在教養孩子?我倒覺得其實同時間也是孩子在教養家長。

當個有覺察能力的大人,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

Reference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ummary & overview). See also accessible summaries: McLeod, S. (n.d.).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implyPsychology.

Carmo, C., Oliveira, D., Brás, M., & Faísca, L. (202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perfectionism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 perfectionism. Children8(9), 777.

Cherry, K. (2020).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Retrieved from Very well mind: https://www. verywellmind. com/what-is-authoritative-parenting-2794956.

Lee, J. Y., Lee, S. J., Ward, K. P., Pace, G. T., & Chang, O. D. (2024). Shared parental responsiveness among fathers and mothers with low income and early child outcomes. Family Relations73(2), 683-702.

McLeod, S. (2011). Albert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imply Psychology. London694, 695.

Sravanti, L. (2017). Goodness of fit.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59(4), 515.

Thomas, A., & Chess, S. (1977). Tempera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goodness-of-fit model. In later summaries and book chapters on goodness-of-fit; see Chess & Thomas (1991) Temperament and the Concept of Goodness of Fit.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