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我同情是心理韌性重要的一塊,而父母教養是關鍵。Self-Compassion is an important piece of resilience, and parenting is key.

自我同情的孩子,心理韌性更強、
焦慮感更低、面對挑戰也更能站穩。
但幫助孩子學習自我同情,是家長的重要任務。

什麼是「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指的是一種不嚴厲批評、不否定自己的積極態度,也稱為自我慈悲,以友善、溫和且理解的方式對待自己。自我同情包含三個部分(Neff, 2003):

(a) 善待自己——在痛苦或失敗時善待自己並理解自己,而不是嚴厲地自我批評;

(b) 共通人性——將自身經歷視為更廣闊的人類經驗的一部分,而非孤立。

(c) 正念——以平衡的意識看待痛苦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過度認同它們。

自我同情意味著在痛苦和折磨發生時,將給予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心同樣地施予自己 (Germer, 2009),個體承認自己的痛苦,同時也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唯一一個有苦痛的(Neff, 2003)。簡而言之,個體在遭受困難時,自我同情是自我理解與疼惜的能力,是心理韌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自我同情與知覺父母教養關係

    研究表明,高度的自我同情已被證明對整體幸福感有許多益處(Hall, 2015),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個體日後的自我同情有關,因自我同情可以分化為自我溫暖與自我冷漠兩個向度;而父母的回應能力與個體學習回應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息息相關(Hall,2015 )研究發現父母的溫暖、結構和自主支持與自我溫暖呈正相關,與自我冷漠呈負相關(Rogers,2023 ),父母的溫暖和拒絕是影響兒童人格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從父母這感受到必要溫暖的孩子往往更加獨立,不必尋求他人的認可,而這種獨立性有助於兒童培養自我同情,使個體能夠從自身尋找價值和安慰,而非外界相反地,父母的拒絕會導致個體自尊心受損與自卑感,也使個體難以相信自己值得自我同情,深切影響了個體的「自我同情」發展(Rohner & Lansford, 2017)。

如何教幼稚園兒童自我同情?

心理師媽媽早上七點的災難片現場,但也如實的上演教導孩子「愛自己」、間接建立孩子「自我同情」的重要戲碼。

場景設定:
媽媽在廚房忙,客廳瞬間傳來哭聲。
⚡姊姊:「弟弟剛剛踢我!」
⚡弟弟:「是姊姊弄我啦~嗚嗚嗚!」
(媽媽內心 OS是…依照以往戰況,通常是弟弟惹事、姊姊反擊。但今天我沒現場,不能亂判。)
 
媽媽說:「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但現在哭得最慘的是弟弟對嗎?你還好嗎?媽媽很忙,我們在車上講,好嗎?來喝蜂蜜跟魚油囉~」
然後媽媽一股腦自己又跑進廚房開冰箱。
弟弟在客廳:「我要媽媽拿來給我吃!我要媽媽抱抱!」
媽媽魚油拿到客廳餐桌前,姊姊自己跑來吃了,弟弟就是坐在沙發死命賴著不起來。
媽媽:「想吃、想抱那過來啊?(看弟弟沒反應)弟弟,你是不想吃嗎?你不吃那媽媽要收起來了唷?」
 
 
弟弟:「我要媽媽過來!」
媽媽:「你不過來吃媽媽要收起來了啦,媽媽早上快要來不及了捏?還有精油!對,你們兩個快點過來,還一直咳嗽?擦一擦媽媽要出門了,弟弟你趕快不然今天你讓爸爸載好了?你到現在還在哭?」
媽媽飛快幫姊姊擦拭精油,轉頭跟弟弟說:「弟弟你也不擦唷?」
弟弟:「我要媽媽抱!嗚嗚嗚~」
媽媽:「你過來抱我啊!媽媽剛剛不是說了?」弟弟從沙發到餐桌走到一半。「要抱嗎?趕快!」
 
 
弟弟心不甘情不願地走過來,媽媽抱了一下擦完精油(呼,總算落幕)。媽媽隨手拿起包包說:「弟弟走了,我們出門了。」
弟弟突然跺腳爆哭:「我要吃魚油!我要吃蜂蜜!」。
(媽媽「心中」眼神已死,但是還是沒生氣)
媽媽:「我剛剛叫過你啊?你自己不過來吃的捏?你今天要跟我出門嗎?我今天已經因為你要遲到了?你要跟我的話去背書包了?」
弟弟一直努力跺腳,大聲哭。
媽媽走向門口,弟弟心不甘情不願怕我跑掉,邊哭邊拎著書包。
 
車上對話開始,媽媽心理小教室登場:
 
媽媽:「媽媽剛剛看你很不高興,那你知道一個人在不高興的時候,最先應該在意的應該是誰嗎?」
弟弟:「是媽媽!」(唉,我就知道💬
 
媽媽:「所以你認為媽媽應該第一時間來抱妳?應該第一時間跑去安慰你?應該給你魚油給你蜂蜜?但剛剛媽媽在忙,那你怎麼辦?你就在那邊一直哭一直不高興,是嗎?但是,你知道這是不對的嗎?一個人不高興的時候,第一時間應該在意的人,是自己才對啊!這也是媽媽說的,你要愛自己啊!」
弟弟:「我有!」
 
媽媽:「你這樣叫做愛自已?你明明想要的東西都沒有自己去爭取,都要人家拿給你?阿人家如果不給你咧?你就哭到人家拿給你為止嗎?這是怎麼回事啊?愛自己是自己去爭取自己要的,因為真的知道自己在意,所以不會錯過機會啊!這樣才是愛自己唷~知道嗎?」(這是後設認知)
 
弟弟安靜了,眼淚還在,但情緒已經慢慢收。
 
🚗到幼稚園,弟弟下車前。
媽媽:「要再抱一下媽媽嗎?」弟弟點頭,媽媽整個抱得有點用力:「你是媽媽最小的寶貝,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很忙,你也要學會「愛自己」,自己爭取,好嗎?」
我看到弟弟眼神裡有光,給予一個燦爛的微笑:「Have a nice day!快點進去吧!❤️

處理重點

    在上列情境底下弟弟處於「消極」狀態,而且認為媽媽是必須要疼惜他的人,但是現實是「媽媽正在忙」;面對這種情境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曾經遭遇過這種災難式片場。

    對權威型的父母來說,凡事都有界限,但是可以溝通,孩子不會因為像肯德基爺爺,父母就舉旗投降!在這個場景因為媽媽要上班,時間有限,再者是弟弟儼然扮演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入戲很深,有種認為「媽媽要自己過來抱我才叫做愛我」的情節,完全已經無視現實狀況。另外一個重點是,孩子把「主導權」給了其他人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後來我在治療室與輔導室裡面普遍都發現非常多個案都有這個現象。

   媽媽沒有生氣,在弟弟從沙發走到餐桌一半的時候,媽媽也有向前拉弟弟過來抱抱。指出弟弟矛盾的地方,明明是想要喝蜂蜜的,想要魚油,但是情緒上來、「受害者角色太入戲」不爽喝(心中期待媽媽主動?),這不是真正善待自己。

   爸媽不需要大罵,只要指出孩子不一致的地方、不合理的期待,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調整,重點是孩子感受爸媽真的在乎他,這樣就可以了。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導師。
我們也跟孩子一起修煉。

Reference

Germer, C. (2009). The mindful path to self-compassion: Freeing yourself from destructive thoughts and emotions. Guilford Press.

Hall, J. L. (2015). An examination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Neff, K.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2(2), 85-101.

Rogers, M. (2023). Paren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mpassion: A look at self-warmth and self-coldness.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Rohner, R. P., & Lansford, J. E. (2017). Deep structure of the human affectional system: Introduction to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9(4), 426-440.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