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必修課沒人教?最強外掛「心理韌性」5大自練法一次學會!Super version of “plug-i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resilience.

課業、人際、愛情全能解鎖:
心理韌性才是大學真正的必修課程。

    今年開始走進大學演講,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對「心理韌性」都很陌生,很多學生連聽都沒有聽過,感覺有點感慨。可是回頭去看一下自己,我在大學生活也不懂「心理韌性」,所以錯過了許多人、許多機會,以及快樂的生活,如果(當然不可能實現了)早點認識心理韌性,該有多好?我就不會在不對的關係裡耗了8年,我不會動不動就翹課,會更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近日開始協助紐約的副教授設計「高中生」的「心理韌性」課程,誠心希望不久的未來,我們全台的教育從小扎根,訓練讓人幸福的關鍵能力—「復原力」(心理韌性)。今天想要藉這篇文章,告訴所有的大學生,為什麼一個人必學心理韌性,以及為什麼心理韌性可以替個人翻轉人生。

 

心理韌性是什麼?

        心理韌性是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或創傷時,能夠保持或恢復正常功能、適應良好並繼續成長的一組過程與能力 —— 它不是「天賦」,而是由平凡的保護因子(像良好關係、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效能)累積出來的適應性表現(Masten, A. S. ,2001)。

心理韌性可以替大學生做的9件事

1) 更穩定的學習效能與學業表現

你可以把心理韌性想像成一種「心靈肌肉」。
韌性高的學生,在遇到期末考爆炸、報告卡關、或教授刁難的時候,不會一下子就垮掉或躺平。他們會比別人更快「爬起來」,繼續找方法面對問題,不容易退縮。研究也發現,心理韌性強的人,往往 GPA (Grade Point Average,學科成績平均)較高、學習更投入。而且最酷的是,這不是天生的——透過「心理韌性訓練」,真的可以提升你面對壓力的能力,讓大學生活更順暢。實證研究與橫斷/縱向研究均指出韌性與GPA/學習成效的正向關係,且心理韌性的訓練(resilience training)可改善應對策略與學業相關的心理壓力(Tanji, F., Nanbu, H., Ono, M., Abe, N., & Nitta, J. ,2021)。

2) 減少焦慮、抑鬱與壓力症狀

心理韌性就像心理上的「護盾」。研究顯示,韌性高的人通常焦慮或憂鬱的症狀比較少,不容易被壓力打垮。無論是身體上的疲勞還是心理上的壓力,有韌性的人都能保持比較穩定、健康的心情和精神狀態;即多項系統性回顧與多元分析顯示:韌性是心理健康的穩定保護因子,韌性越高,抑鬱與焦慮症狀通常越少;在身體或精神壓力情境中,韌性與較佳精神健康顯著相關(Färber, F., & Rosendahl, J. ,2018)。 

3) 提升校園適應

大一新生剛進大學,適應期是最關鍵的時刻。那些有心理韌性的人——會解決問題、懂得找資源求助、能調整自己的情緒——通常比較能適應校園生活,不容易中途想退學,反而會積極參加課程和活動,也敢去找教授或學校資源幫忙。研究也顯示,如果大一就參加短期的心理韌性訓練課程,能明顯提高他們的適應力和自我調節能;短期且普及的韌性方案也已在大一新生中證實能帶來正面效用(Akeman, E., Kirlic, N., Clausen, A. N., Cosgrove, K. T., McDermott, T. J., Cromer, L. D., … & Aupperle, R. L.,2020)。

4) 提高面對挫折的回彈力與復原速度

心理韌性就像一個「自動回血系統」。
它不會保證你不會失敗,但能讓你在跌倒時比較快站起來,不至於卡在谷底太久。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其實都有「恢復能力」,而且這能力是可以訓練的。對大學生來說,這代表什麼?就是你考砸一次、不小心吵架或被冷落,不會就此陷入「完蛋了、全毀了」的循環,而是能比較快調整心情,繼續回到讀書、生活和朋友的軌道上。對大學生而言,這意味著能更快從考試失利或人際衝突中回到學習與生活軌道(Windle, G. ,2011)。 

5) 促進職涯適應力與未來就業能力

心理韌性其實不只是「撐下去」而已,它裡面包含了幾個超實用的能力:會解決問題、會設定目標,還有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些能力剛好就是大學生最需要的,因為未來你要面對的不只是考試,還有實習、面試、甚至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當環境變動、競爭很激烈時,有韌性的人比較能保持冷靜、快速調整,也更容易找到出路;有研究顯示韌性與成就動機、希望感、職涯韌性相關(Yaure, R. G., Murowchick, E., Schwab, J. E., & Jacobson-McConnell, L.,2020)。 

6) 改善睡眠、降低危險與不良因應

心理韌性高的人,通常比較會用「健康的方式」面對壓力,比如:想辦法解決問題、找朋友或資源幫忙,而不是只會逃避、打電動到爆或靠酒精麻痺自己。因為他們的壓力調適比較好,連帶也比較能睡得安穩、身體恢復得快。研究也發現,如果透過課程或訓練來提升韌性,不只心情變得更能抗壓,連行為模式(像是作息、面對壓力的反應)也會一起改善;多篇介入研究指出提升韌性能同時改善壓力反應與相關行為(Abulfaraj, G. G., Upsher, R., Zavos, H. M., & Dommett, E. J. ,2024)。 

7) 強化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網絡的運用

心理韌性不是「自己一個人硬撐到底」。事實上,研究一直發現,有支持系統的人更能抗壓。對大學生來說,這代表:當你會去找朋友聊聊、和家人說心事、或善用學校資源(像是輔導中心、社團夥伴),壓力其實比較不容易把你打垮。簡單說,會善用身邊的人幫忙,就像有一個「韌性放大器」,讓你更快恢復狀態。研究反覆發現,能有效取得並運用支持的學生在壓力情境中適應較好(Cai, Z., & Meng, Q. ,2025)。

8) 促進創傷後成長與長期心理成長

心理韌性不是只有「跌倒了再站起來」,而是有機會「站起來後變得更強」。研究發現,那些在大挫折(像家庭突變、疫情打亂生活)中,手上有韌性資源的人,不只比較能撐過去,還常常會從經驗裡找到新的意義、學到新技能,甚至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換句話說,心理韌性帶來的復原,不只是回到原本的樣子,而是讓你變成更有力量的版本。。心理韌性研究(創傷領域)指出復原不只回到原狀,也能出現心理成長(Windle, G. ,2011 )。 

9) 可訓練、且介入已有實證支持

RCT 與系統性回顧顯示:針對大學生的韌性課程(含認知技巧、情緒調節、社會支持強化、正念等)通常能小幅到中度地提升韌性、降低壓力與憂鬱症狀;換句話說:它是「能學的能力」,不是只能靠運氣(Abulfaraj, G. G., Upsher, R., Zavos, H. M., & Dommett, E. J.
,2024 )。 

大學生可以自行練習的5個步驟

 

  1. 建立並維護一個可靠的支持圈(朋友、室友、學長、老師)。社會支持是最穩定的保護因子之一(Rutter, M. ,1987 )。
  2. 練習認知重框:遇到挫折時問「這件事能教我什麼?」並列出可行方案(Fletcher, D., & Sarkar, M. ,2013)。
  3. 培養日常正念/情緒覺察(10–15 分鐘):幫助情緒調節與減少自動化的消極反應。
  4. 設定小而可達成的目標,並記錄微小成功:增強自我效能(Rutter, M. ,1987 )。
  5. 必要時尋求專業支援:若壓力或情緒干擾日常功能,及早尋求諮商或心理師,韌性不是要你獨自承擔全部(Färber, F., & Rosendahl, J. ,2018). 。

心理韌性是必備技能與最好的投資

「心理韌性讓你在混亂期保有冷靜、在失敗後重建動力、在未來職涯面對不確定時更靈活。它不是天賦不是運氣,而是能學、能量化、且已被實證支持的技能。投資韌性,就是投資你現在的成績、愛情與工作的生活彈性。」

心理韌性是我當初從低谷走來,
在求職、在兩性、在遇挫折時的保命符。
我很後悔沒能在大學時期就學會,
現在認真且鄭重地,
介紹給你。

Reference

Abulfaraj, G. G., Upsher, R., Zavos, H. M., & Dommett, E. J. (2024). The impact of resilience intervention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Education Sciences14(5), 510.

Akeman, E., Kirlic, N., Clausen, A. N., Cosgrove, K. T., McDermott, T. J., Cromer, L. D., … & Aupperle, R. L. (2020). A pragmatic clinical trial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a resilience program on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37(3), 202-213.

Cai, Z., & Meng, Q. (2025).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teacher suppor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6, 1463643.

Färber, F., & Rosendahl, J. (201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somatically il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eutsches Ärzteblatt International115(38), 621.

Fletcher, D., & Sarkar, M. (2013).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Definitions. Concepts, And Theory, 18 (1), 12–23.

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56(3), 227.

Rutter, M. (1987).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57(3), 316-331.

Tanji, F., Nanbu, H., Ono, M., Abe, N., & Nitta, J. (202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nursing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Japan. Journal of rural medicine16(4), 206-213.

Windle, G. (2011). What is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oncept analysis. 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21(2), 152-169.

Yaure, R. G., Murowchick, E., Schwab, J. E., & Jacobson-McConnell, L. (2020). How grit and resilience predict successful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ccess, Retention, and Inclusion in Higher Education3(1), 6.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