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師揭秘:DISC 解碼沒察覺的教養關鍵。DISC decodes the key to parenting .

孩子的行為不是單純的「調皮」或「安靜」而已──
它們背後有一套內在動力。


DISC 歷史

    你是否常常覺得:孩子明明很優秀,卻在情緒面或人際互動上「忽然爆炸」或「退縮不語」?你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她的內在其實暗藏一組「行為與情緒密碼」。作為心理師,我多年陪伴孩子與家長工作,發現一個強而有力、且已施行100年的工具:DISC 測驗。

    DISC 最早來自 William Moulton Marston 在 1928 年的研究(Marston, W. M. ,2013).,他把「行為表現」分類為四大類,分別為支配(Dominance)、影響(Influence)、穩健(Steadiness)與分析(Compliance),而這套方法就是以這四項因數的英文第一個字母而命名;DISC 常被用於職場人際溝通、團隊建設、領導力發展與個人自我覺察的教練/培訓情境,後來也有機構針對兒童定位,為引導孩子理解自己與他人的行為風格,用於學校或親職教育。

解釋建議

單一型:個性明確,例如老虎孩子適合挑戰型活動。

雙型:如「老虎+孔雀」→ 領導又有魅力,「無尾熊+貓頭鷹」→ 溫柔又謹慎。

三型以上平均:表示孩子可彈性轉換,適應力強。

各行為類型的特質表現

這四個維度可以視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傾向」,而不是固定人格標籤,但是這四型的行為傾向還是有表現的特質,歸納如下:

    就以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類型的孩子身上,會有不同的反應,譬如今天學校老師說:「明天是萬聖節,請大家打扮」;老虎是那位要當最突出顯眼的,孔雀本身就是喜歡熱鬧,穿得漂亮得體最重要,無尾熊如果是好朋友說要打扮什麼通常會配合大家的那一個,而貓頭鷹則是會考慮明天的天氣如何、也許會問一下大家想要裝扮什麼,自己想裝扮的角色應該要怎麼呈現會比較適當。

    為什麼這次在「認識自我」的課堂上我引用了這個測驗?是因為想要讓各位家長知悉自己家的孩子,作為教養的參考。以我自己家為例,講師家的女兒英文能力不錯,正準備安排讓他去參加英文演講,後來測驗中得知她是一隻貓頭鷹,喜歡靜靜觀察,在自己還沒準備好的時候,不太喜歡被推上台。原本我預備安排(報名的英文演講),已經因此暫時作罷。

家長的教養建議

D老虎:決斷型

優勢

行動迅速、目標導向、具決斷力。

喜歡掌控、接受挑戰、在壓力下仍能推動結果。

弱點

可能忽略他人的感受或團隊成員的意見,耐心欠缺。

在衝突中傾向「輸/贏」思維,容易讓人感受到壓迫。

給家長的教養建議

提供領導且安全的機會:當孩子表現出想主導、想掌握的傾向時,家長可以給他們「負責一件小任務」的機會,例如安排假期出遊行程中的部份決定權。這樣既滿足其行動需求,也在安全範圍內。

教導傾聽與等待:可進行情境遊戲,例如:「輪流讓三個人說出意見,你先聽再決定」。這幫助孩子練習減速、聆聽他人。

設定明確界線與期望:因為這型孩子可能急迫衝動,家長要在愛與規則中平衡,明確說:「這次你負責決定 X,但之後我們一起檢討效果」。

避免以指令/命令方式育兒:這種類型如果在家中遭遇過多限制或「你應該…」語言,可能更強烈反抗。取而代之,用「我們一起…」語句更好。

肯定行動與改變的勇氣:當孩子做了決定、或是嘗試讓別人參與後,家長應給予肯定,不只成果,而是「你嘗試先讓大家說說看這個想法」。

I孔雀:影響型

優勢

善於人際互動、樂於溝通、帶來活力與歡笑。

能鼓舞團隊、激發創意,善於建立合作與人脈。

弱點

容易分心、忽略細節、難以持續完成長期或單獨任務。

避免衝突或難以做出不受歡迎的決定;可能對批評敏感。

給家長的教養建議

提供表達與社交平台:若孩子傾向 I 型,可給他們機會在家庭中「主持遊戲」、「規劃聚會」或「分享活動」,讓他發揮人際優勢。

拆分任務、設定期限:因為可能缺乏耐力在長期或單獨任務,家長可協助把大任務拆成小部分,並用計時、提醒或遊戲化方式讓任務更具趣味。

教他落實與紀律:與孩子一起制定「完成清單」或「進度貼紙牆」,在社交與遊戲之餘,也練習完成的習慣。

避免僅以社交為導向忽略責任:例如:「你只要去玩就好」可能讓孩子容易逃避學習責任。要平衡鼓勵活力與責任感。

教會接受反饋與處理批評:因 I 型對被忽視或不被認同較敏感,家長可在平日以遊戲或角色扮演方式練習「收到不同意見怎麼回應」。

S無尾熊:穩定型

優勢

溫和、可靠、耐心、擅長人際支持與團隊合作。

喜歡穩定、有條理的節奏,能在常規任務中表現優異。

弱點

抵抗變化、會避免衝突、可能難以表達自己需求。

在快速變動、需快速決策或需突出領導的情境可能感受壓力。

給家長的教養建議

創造穩定、安全的家庭節奏:為讓 S 型孩子安心,家長可維持日常作息、給予明確預告(如「下週二我們換房間佈置」),避免突如其來的大變動。

鼓勵表達情感與需求:S 型孩子可能為了避免讓他人不舒服,而壓抑自己。家長可用「我注意到你看起來有點悶,是不是有什麼想說」的語句鼓勵他說出來。

漸進式引入變化與挑戰:若想讓孩子更具適應力,可小步驟地嘗試新活動(如週末去新地方),並給予支援與正向回饋,讓「改變也可安全」的感受建立。

避免忽視他自我需求或讓他一直幫忙卻不被看到:家長要注意給予感謝與肯定,讓他知道他的付出被看見。

教他在需要時說“不”:讓孩子練習在適當情況下拒絕(例如:「我現在需要休息」),以避免未來過度負擔自己。

C貓頭鷹:分析型

優勢

分析能力強、注重細節、品質導向、有條理與責任感。

喜歡計畫、系統化作業、在複雜任務與高標準中表現優異。

弱點

過度分析、追求完美、可能猶豫不決或拖延;對模糊情境或社交壓力易感受不安。

容易忽視人際互動的重要、喜歡獨立作業、不善於快速應變。

給家長的教養建議

尊重他的節奏與準備時間:如果孩子傾向 C 型,家長應給予他思考與準備的空間,例如:「你先想兩天,再跟我討論你想怎麼做」。

教導「完美與進展」的平衡:通過活動或遊戲,讓孩子體會「先完成,再精進」的重要性,而不必追求一開始就是無懈可擊。

提供結構與清晰指引:對 C 型孩子來說,明確的規範與步驟會讓他安心。家長可以一起制定「任務流程圖」或「檢查表」。

避免持續強調缺點或催促他快點決定:這會讓他感受到壓力、焦慮或退縮。較好的做法是:「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選項,再選一個開始」。

鼓勵他在人際互動與合作中成長:因為 C 型偏好獨立與理性分析,家長可設定小組遊戲、團體任務,讓孩子練習與他人協作、發表意見與接受不同看法。

教養是一張類型配適表

    養育孩子並不容易,而理解自己行為風格(透過 DISC Assessment)可以成為一種幫助。沒有哪一型「最好/最差」——每種類型都有其價值與挑戰。若家長理解自己孩子傾向哪一種或偏向哪幾種組合,就能以更貼近孩子的方式引導。關鍵在於 支持強項+補足弱點:例如 D 型孩子行動力強,但需要學會傾聽;C 型孩子細緻但可能遲疑不決。家長也可自己理解自己的 DISC 傾向,這樣在與孩子互動時會更有同理與調整的空間。DISC 測驗並非「專家式」的親職指南,也不是用來判斷你是不是好父母;而是用來描述我們在情境下較常使用的行為風格,並幫助我們知道在壓力、強烈情緒下自己傾向會如何行動。

 

了解自己與孩子的行為風格。
可以幫助親職互動、調整節奏,
共譜一段和諧樂章。

Reference

Marston, W. M. (2013).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 Routledge.

Bowser , C. (2021, July 22). How Does Understanding Your DISC Style Support Your Parenting? Extended DISC Blog. https://blog.extendeddisc.org/how-does-understanding-your-disc-style-support-your-parenting?utm_source=chatgpt.com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