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媽不能不知道的「小孩心理免疫系統」,從小(學)就要顧。Parents need to care about thei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


友誼,就是小孩的心理免疫系統。
更是未來幸福戀愛的基礎打底,
小三到小六是黃金期。

    近期因準備自殺防治的演講,想起了之前許多討論過的案子,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研習認識的輔導老師,因該校剛上國一新生小俊(匿名),喜歡同國小不同班的女生小彤(匿名)很久了,升上國一喜出望外跟小彤變成是同學,但是直接告白被拒,轉而跟以前的國小同班同學小佳(匿名,國中同校不同班),傾訴情緒,小俊告訴小佳自己不想活了?該校的輔導老師會找我討論是因為小俊某天在教室內,當著小彤的面,用美工刀用力的割在自己手腕上,當場血流如注。全體同學當場嚇壞一堆女生尖叫,但事情不只這樣,後來輔導室又接到小佳崩潰自責,找我討論應該怎麼處理會比較好?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113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較112年增164人,又自 2020年統計就發現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13年自殺通報個案也以15至24歲的占比最多,青少年的自殺議題已經不容忽視,而青少年受挫原因無奇不有,大至「父母離異」,小至「偶像塌房」;但姑且不論問題源自何處,自殺主要都是因為「情緒無法負荷」。

    講到自殺,大多人的焦點都環繞在「自殺」(或自殘)的個案身上,但遺忘了有一個族群,就是他們的親近者,他們第一時間承接了非常多的負面情緒,非專業人員可能無法負荷,環顧四周,我身邊非常多的家長都以為「我小孩沒有想要自殺」就以為沒事了,但沒去思考哪天有可能他就是「自殺或自殘者」的好朋友?如果他的好朋友真的自殺成功了,那就變成了「自殺遺族」?需要承受多少的哀傷?如果沒有成功,現實當中又有多少的「小佳」崩潰自責,好像自己沒有幫到忙就算了,還幫了倒忙?

    非常多的案例都發生在青少年,但國一的青少年有辦法如實的「接住」他的朋友嗎?依據上面的案例來論,小佳剛國小畢業沒多久,剛上國一,她知道同理是什麼嗎?她有問題解決的策略可以給予自殺者嗎?

   但這一篇文章主要不是在教導如何「接住」或「同理」自殺者,我想要回頭將焦點放在家長身上,這一篇文章是告訴家長為什麼小三到小六的人際關係很重要,因為國中、高中甚者更日後的愛情,在國小階段的人際都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還有家長到底要怎麼做、怎麼教?家長要知道孩子的問題、並且及早介入處理,不要等到國高中問題大了看到毀滅性再來苦惱。

 

孩子的心理免疫系統?

「誰是我的朋友、我在團體裡的位置」
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就是從小三、小四開始。

    研究發現,兒童期的友誼素養(協商、修復、同理、界線)會延伸、塑形日後的親密與戀愛關係。換句話說,現在孩子怎麼交朋友、怎麼處理衝突,長大後就很可能用相似的方式與伴侶互動。長期追蹤顯示,有能力經營高品質友誼的青少年,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的滿意度更好;反之,長期被排擠或缺乏穩定友誼,與日後的社會調適與身心困擾相關(Allen, J. P., Narr, R. K., Kansky, J., & Szwedo, D. E.,2020;Bagwell, C. L., Newcomb, A. F., & Bukowski, W. M. ,1998).。

    同時,從小學高年級到青春期,同儕與戀愛關係的「支持性轉移」會逐步發生:孩子把更多情感交流、認同與支持從家長轉向朋友與初戀。這是正常發展,但也意味著我們要更早、更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如何界線、尊重、同意、修復與安全求助(Schulz, S., Nelemans, S., Hadiwijaya, H., Klimstra, T., Crocetti, E., Branje, S., & Meeus, W.,2023;Collins, W. A., Welsh, D. P., & Furman, W. ,2009)。

家長絕對不能忽略的8個警訊

 
你會看見的 8 種早期訊號(越早回應越好)
  1. 常被忽略或缺席同學聚會/群組(關係排擠、隱性霸凌)。
  2. 回家後情緒耗竭、頭痛肚痛但說不出原因(壓力身心化)。
  3. 作業本或聯絡簿裡經常出現同一兩位同學的負面評論或符號。
  4. 遊戲或體育課常被排除隊伍、換位。
  5. 在聊天時只談到「他們」做了什麼,很少說「我想怎麼辦」。
  6. 網路訊息大量已讀不回、貼圖嘲弄。
  7. 對「好朋友」的要求極端(要每天回、不能跟別人玩)。
  8. 反覆抱怨朋友,但不敢或不會提出界線與修復。

(參考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

為什麼越早回應越好?

 
為什麼要「現在」就做?三個關鍵理由
  1. 可塑性高:小學高年級的人際腳本還在成形,介入效果最好(Collins, W. A., Welsh, D. P., & Furman, W. ,2009).。
  2. 支持轉移即將到來:國中起情感支持逐步轉向同儕與戀愛對象,太晚才教,孩子會用「不成熟腳本」上場(Schulz, Susanne, et al.,2023)。
  3. 預防勝於補救:長期被霸凌、被拒斥與缺乏友誼支持,與成年後的心理健康風險相關(Hall, W.,2017). 。

家長做孩子的心理韌性教練

    非常多的家長非常擔心孩子有「青春期的腦內風暴」,對青春期的孩子是「又愛又怕受傷害」,唸太多也不是,不唸又不行,但在這邊想要告訴各位家長,其實很多關鍵素養,在「小學高年級」就要教了:尤其是界線、尊重、同意、修復與安全求助。

    小三、小四是孩子在人際上的最佳反映期,也就是說,在小三與小四的時期,家長大約可以抓到孩子對外關係的模式,可以在這個階段開始循循善誘,我在這邊列下我自己在家裡將會用的方法(自己小女即將小三)給大家參考:

 
 
  1.  每週一次「友誼小回顧」3 問
    這週我對朋友做了哪三件貼心事?我遇到的兩個困難是什麼?下一次我想試哪一個方法?(把焦點放在可學的技巧,不是人好不好。)高品質友誼與較低孤獨感、較佳調適有關(Parker, J. G., & Asher, S. R. ,1993.)。
  2. 父母做「情緒教練」而非「急救隊」
    接住感受、再談策略:標記情緒 → 驗證 → 合作找方法(而不是立刻教訓或代打)。情緒教練式教養與孩童更好的情緒調節與社會能力相關(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 Spinrad, T. L. ,1998.)。情緒調節也是心理韌性七大因素之一,而問題解決是隸屬另一個因素-自我效能。
  3. 練習「同意與界線」的溫柔台詞
    「我現在想自己一個人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玩可以嗎?」、「我願意借你,但今天不方便帶回家。」這些語句,會在青春期直接轉用到戀愛關係中(Collins, W. A., Welsh, D. P., & Furman, W. ,2009.)。
  4. 友誼心智圖(Sociogram-lite)
    和孩子畫出「我常互動的人」,標註舒服/不舒服、線條粗細表示頻率。每月更新一次,幫助孩子看見可以主動經營的對象與需要調整的距離(也讓爸媽提早發現邊緣化趨勢)。
  5. 情緒表達腳本:情訓表達之前在文章中有分享,主要三步驟:描述對方行為-表達自己感受-提出要求,可以參考教情緒表達是教孩子「自救」的第1關鍵。
  6. 挫折與衝突腳本
    每次與孩子討論挫折與衝突,可以跟孩子示範sop流程,久了孩子就一樣會用情緒-需求-策略-設計-行動的腳本!

a.開場接情緒:「聽起來你今天在***時很挫折,你說說說你的感覺?」(接情緒);

b.轉向需求:「讓我們一起找『你想要被怎麼對待』。」(釐清界線)

c.練策略:「下次可以用哪一句話?我們來排練 2 次。」(排演);

d.設計行動:「明天想找誰先開始?要不要我幫你寫張小卡?」(啟動);

e.收尾自我效能:「遇到卡住時,你可以:A 找老師、B 想想我們討論過的方法、C 去圖書角冷靜。」(備援)

 

    各位親愛的家長,請不要忘記我們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若能在家中練習以心理韌性的方法來面對自己的人際關係,那麼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用一樣的流程來處理逆境,也可以從中學習到看到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需要,我們家長,不但是陪伴者,也是孩子最好的教練,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Reference

Allen, J. P., Narr, R. K., Kansky, J., & Szwedo, D. E. (2020).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 qualities as predictors of long‐term romantic life satisfaction. Child Development91(1), 327-340.

Bagwell, C. L., Newcomb, A. F., & Bukowski, W. M. (1998). Preadolescent friendship and peer rejection as predictors of adult outcome. Child Development, 69-140.Collins, W. A., Welsh, D. P., & Furman, W. (2009).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0(1), 631-652.

Collins, W. A., Welsh, D. P., & Furman, W. (2009).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60(1), 631-652.

Eisenberg, N., Cumberland, A., & Spinrad, T. L. (1998).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Psychological inquiry9(4), 241-273.

Hall, W. (2017).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nterventions for school bullying: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8(1), 45-69.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9(4), 611.

Schulz, S., Nelemans, S., Hadiwijaya, H., Klimstra, T., Crocetti, E., Branje, S., & Meeus, W. (2023). The future is present in the past: A meta‐analysis on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with peer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94(1), 7-27.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