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父母的「教養與回應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學業韌性,塑造他們的學習態度。這種「韌性語言」悄悄地在孩子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影響著他們的學業表現與成就。
父母對考試的回應方式
我在小學的時候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至今難以忘懷。六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來了一位轉學生,他坐在我後面,也是最後一排。第一次期中考完,我發現那位轉學生在所有學生都已經回家了他還在教室裡晃,我是值日生要負責關門窗,問他為什麼還不回家,他跟我說他不敢回去,我滿頭問號,然後他說:「我怕我媽。」;一問之下是他轉學之前一直都是班上第一名,我開玩笑說,這是新學校第一次考試,應該還好吧?有這麼嚴重嗎?
他很嚴肅的告訴我,有一次他考全班第5名,我怔怔望著他:「結果?」,他倒抽了一口氣跟我說:「結果那次他媽拿菜刀在田裡追他。」;當下,我不確定我的嘴巴有沒有記得合起來,只記得我倒退了三步,這對一個從來沒有因為考試考不好被爸媽罵過的我,簡直是晴天霹靂的難以想像。
研究顯示孩子知覺到較高的父母接納
與青少年的學業韌性較高相關聯。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多份綜合印度、美國、巴基斯坦等多國文化的分析顯示,除了孩子自己本身的性格與情感調節能力外,孩子知覺到父母的接納程度、父母雖然權威但表現高關懷且可溝通,對於自身學業有比較高的心理韌性。這樣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的學業成功具有正面的影響,而非父母的支持者(朋友或老師)在某些族群當中也具有一定的緩衝作用 (Chutia, S., & Swargiary, J.,2024;Crosnoe, R., & Elder Jr, G. H. ,2004;Kenny, M. E., Gallagher, L. A., Alvarez-Salvat, R., & Silsby, J. ,2002;Sultana, N., & Rabeasani, K. A.,2022)。
由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孩子知覺父母的接納度、溫暖程度、與孩子所覺知的親子關係,影響孩子的學業心理韌性,我們一起來關心並探究如何建立健康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父母的教養方式差異
知覺父母情感拒絕理論(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Theory,簡稱PARTheory )是由Ronald P. Rohner 提出,研究強調,無論文化差異,父母的接受和拒絕都在塑造子女的心理和社會成長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接受涉及支持、關愛和正面的互動,而拒絕則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這些在家庭中感受到的父母的接受與拒絕,其情緒體驗為自信、動機、韌性和學校生活的參與奠定了非常關鍵的基礎(Rohner, R. P., & Khaleque, A.,2002)。

父母的接納是透過溫暖、支持、關心、安慰、關注、養育或簡單的愛來表達的,這些是父母對孩子的感受和表達,可分為身體上與言語上;身體上的(擁抱、親吻、安慰),言語上的(讚美、讚美),或特定文化的象徵性方式,例如在台灣去廟裡幫孩子點光明燈或者考前祈福。

父母拒絕表現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 敵意與威脅:憤怒、怨恨或敵意的情感,也分為身體行為(擊打、推擠)或言語行為(諷刺、貶損評論、殘酷戲弄)表達出來。
- 冷漠和忽視:缺乏關心或興趣、身體和心理上的缺失,或未能滿足孩子的物質或情感需求。
- 無差別拒絕:縱使沒有明確的行為來表示父母忽視或攻擊,但孩子仍然認為父母並不真正關心他們。

父母的回應是潛在的學業韌性訓練
各位親愛的家長們,你們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績」這件事?我在學校多年,遇過無數的孩子跟我抱怨:「我爸媽只在乎我考的好不好。」;其實,若要說白的,我也遇過非常多的老師,一切也以「成績」來定義一個孩子,以「成績」來決定他喜歡或者不喜歡一個孩子,也以自己的「教學成績」(透過與別班比較)來定義自己。
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危險的,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成績爛,忍不住責怪,那孩子就知覺父母的拒絕;但如果給的是關心,那孩子就是知覺到父母的接納。
心理韌性當中非常重要的是「自我效能」,當中包含了「信心」與「能力」。如果父母給的是拒絕,間接也會影響孩子的信心肯定,自我效能最看重「自己對目標的設定與如何達成」,請以溫暖、支持的態度,與孩子探討為什麼這次失敗了(關心是溫暖的傳遞,是父母的接納),父母真的在乎,不知道孩子的心情是怎樣,爸媽很想知道,孩子認為自己這次為什麼會考成這樣?那以後應當要怎麼改進?爸媽能替孩子做些什麼?請以這樣的方向帶領孩子往增強學業韌性的方向去。
父母給予孩子們的,會影響他一輩子。父母現在在努力的,是養一個獨立強大的未來大人,你是父母嗎?訓練孩子的學業韌性,由家庭中父母給的回應開始做起!
家長的功能不是責怪孩子為什麼做得不好,
而是協助孩子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Reference
Chutia, S., & Swargiary, J. (2024).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academic resilience of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Jorhat district, Assam.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13(1), 206.
Crosnoe, R., & Elder Jr, G. H. (2004). Family dynamics,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educational resilience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5), 571-602.
Kenny, M. E., Gallagher, L. A., Alvarez-Salvat, R., & Silsby, J. (2002). Sources of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academically successful inner-city youth. Adolescence, 37(145).
Rohner, R. P., & Khaleque, A. (2002). Parental acceptance-rejection and life-span development: A universalist perspective.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6(1), 1-10.
Sultana, N., & Rabeasani, K. A. (2022). Perceived Parental Acceptance Rejection as a Predicto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ping Abilities and Well Being Moderated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Zakariya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1(1),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