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回去?忍下去?心理韌性教孩子第三條路!」Fight back? Endure? Resilience can teach your children a third way.

從「北捷老婦被踹事件」看見家長教養的隱形責任。

震撼外媒的社會事件

    近日,台北捷運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事件:一名老婦人在車廂中與年輕男子發生言語衝突後,竟遭到對方當場狠踹,畫面迅速在全球社群平台瘋傳,甚至被外媒關注。許多人看著影片不敢置信——怎麼會有人在公共場合如此失控?怎麼一個小小的爭執,會瞬間升級成暴力攻擊?

    這件事雖然發生在成人之間,但它傳達了一個警訊:我們的社會正在喪失處理衝突的能力。 而衝突無所不在,從校園、職場到家庭,孩子每天都在觀察大人如何應對。如果孩子沒有在成長過程中學到「心理韌性」——也就是面對壓力與衝突時,能保持穩定、調整情緒並找到解決辦法的能力——那麼他們長大後,面對挑釁或壓力時,最有可能複製的,就是新聞中這種「以暴制暴」的反應。

衝突正在我們孩子的日常發生

    現在在我的治療室,有一半以上是因為「無法處理衝突」而來的,要不就是「以暴制暴」,要不就是「焦慮逃避」,日前上自己家中孩子的心理課,才發現衝突真的無處不在,低年級面對被「嗆聲」、「謾罵」已是日常,我很想問問家中有小孩的家長,你們花多少時間幫孩子「建立衝突的正確觀念」?最近我在看的一本書是「錢的決定學:和孩子一起成為財務蒙福的好管家」,在這本書裡的爸爸跟孩子示範「如何議價」,「議價」也是一種衝突,在議價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個性,你是哪一種人呢?你會教你的孩子議價嗎?換句話說,你會教孩子「如何雙贏」嗎?

心理學視角:衝突背後的心理機制

1. 為什麼人會在衝突中失控?

    心理學研究指出,衝突情境下,人腦中的杏仁核(負責威脅偵測與情緒反應)會高度活化,導致怒氣、恐懼等情緒湧現。如果缺乏前額葉(負責理性思考、衝動抑制)的調控,就容易出現「踹人」「摔東西」等衝動行為(Davidson et al., 2000)。

換句話說,失控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期缺乏情緒調節與心理韌性訓練的結果。

 

2. 衝突處理方式的三種模式

逃避型:壓抑、逃開、不敢表達需求。

攻擊型:情緒爆炸、以威嚇或暴力回應。

建設型:能傾聽、表達情緒並找解決方案。

研究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孩子偏向哪種模式(Eisenberg et al., 2001)。如果孩子從小看到父母一言不合就爆氣,他長大後更容易複製同樣的「攻擊型」反應。

3.心理韌性(Resilience)的角色

心理韌性(resilience)被定義為「在壓力、逆境或挑戰中,能調整情緒、維持功能並找到成長契機的能力」(Masten, 2014)。在衝突中,心理韌性就是:

  1. 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立刻反擊。
  2. 能分辨「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價值」。
  3. 在情緒張力下,找到解決而非破壞的方式。

缺乏韌性的人,容易把衝突當成「威脅自尊」的戰場;有韌性的人,則把衝突當成「溝通與學習」或者「創造雙贏」的契機。

家長在教養上需注意的四大面向

 

1.教孩子分辨「情緒」與「行動」

新聞中的年輕男子,或許覺得被冒犯,產生強烈情緒,但選擇了攻擊行動。家長要教導孩子:情緒永遠是允許的,但行動要負責;防衛可以,但過度防衛會有問題。
研究指出,父母若能在日常對話中幫助孩子標記情緒(如:「你現在很生氣,因為覺得被誤會」),孩子長大後會有更好的情緒調節力(Denham et al., 2015),因為改變永遠始於覺察,家長幫助孩子覺察,日後孩子就會自己覺察。

2. 建立「冷靜區」與「冷靜時間」

家庭裡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冷靜空間」,讓孩子在情緒快爆炸時,學會暫停。這是韌性訓練的一部分,等於給孩子一個「不靠衝動解決問題」的肌肉記憶。

3. 示範「建設性衝突」

很多父母以為「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就是保護孩子。但研究發現,比起完全避免衝突,孩子更需要看到父母如何在爭執後和解與修復(Cummings & Davies, 2010)。這能讓孩子學到:衝突並不等於關係破裂,而是有機會修復與成長。衝突表示分歧,我們要在分歧當中學習如何創造雙贏。

4. 強化孩子的「心理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家中經常擔心被責罵、被否定,他會把衝突當作「生存威脅」,進而以極端方式反應。相反地,心理安全感高的孩子,在衝突中比較能保持彈性,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會因此失去愛或價值」(Sroufe, 2005)。

 

 

給所有家長的最後提醒

  1.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處理衝突,他們需要從家庭中看見範例,家長們所示範的是?
  2. 家長必須在日常教養中,把「衝突」當作學習的機會,而不是避免的禁忌。
  3. 真正的心理韌性,不是不衝突、不挫折、更不是避免受傷,而是學會在受傷後如何修復、調整與成長。

如果我們不在家庭教育中強化孩子的心理韌性,今天新聞中的事件,就可能是明天我們孩子的故事。

 

 

更多相關文章閱讀:

Reference

Cummings, E. M., & Davies, P. (2010).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An emot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 Guilford Press.

Davidson, R. J., Putnam, K. M., & Larson, C. L. (2000). Dysfunction in the neural circuitry of emotion regulation—a possible prelude to violence. Science, 289(5479), 591–594.

Denham, S. A., Bassett, H. H., & Wyatt, T. (2015). The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In J. E. Grusec & P. D. Hastings (Eds.),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590–613). Guilford Press.

Eisenberg, N., Fabes, R. A., Guthrie, I. K., & Reiser, M. (2001). Dispositional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Their role in predicting quality of soci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36–157.

Masten, A. S. (2014).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Guilford Press.

Sroufe, L. A. (2005). Attachment and development: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7(4), 349–367.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