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父母,你無法陪孩子走完人生全程。
但你可以將這兩把關鍵鑰匙,教到他們手上。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我50歲,才懂幸福
我是一個(在2012年)從憂鬱症走出來的人,也是一個42歲才生小孩,44歲生第二胎中風,與死神拼搏過的人。從小憂鬱氣質讓我乖巧懂事,國中遇到壞同學叛逆成性、跟混不良少女,高中念彰化女中,到大學還是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快樂,無數翹課到教官打給我阿母,每天醒來都覺得沒有意義,每一個選擇都像是為了別人而活。
經歷人生婚姻與職業雙重打擊,拿著醫生診斷證明我進到中教大心理諮商與應用心理研究所,第一節課(我的指導教授)第一個問題是:「你是誰?」;我回答不出來?狠狠打臉,開始了這一路我對自己、ˇ對幸福的探索,那一年,我30歲。
我遇到正向心理學,除了自我探索,也藉由「復原力」(心理韌性)才開始慢慢理解:幸福不是來自外在(以前我常刷一張機票就出去流浪),而是源自內在:「我認識自己是誰且活得真實,能從逆境中站起來,並且自我實現」。
今天,我是一位臨床心理師,這一篇文,是我教學20年一直想寫給台灣所有家長:養孩子,不是培養高分數,而是培養他「有沒有能力幸福,能不能活出自由」。但我在學校發現有無數的孩子都認為父母所重的就是國英數?如果你是家長,我想拜託你花一點時間把它讀完,試想:養一個孩子,除了健康以外,你認為讓孩子幸福一輩子最重要的東西,倒底是什麼?
父母的最大誤區
誤解一:成績 ≠ 幸福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考上好學校、找份好工作,就會幸福。」
但心理學研究已經一再證明:幸福感與收入、學歷之間的關係,遠沒有我們想像的緊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 Kahneman & Deaton(2010)研究顯示:收入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滿意度,但超過某個臨界值(美國約 7.5 萬美元/年)後,額外收入對「日常幸福感」幾乎沒有影響。在亞洲,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Chan, 2014)也指出,父母給孩子過度的學業壓力,往往導致孩子焦慮、憂鬱,甚至自殺意念上升。
換句話說:好成績未必等於好人生。
誤解二:賺錢 ≠ 自由
很多父母把理財等同於「會賺錢」。但現實是,許多人即使賺得多,卻依然深陷卡債、焦慮和空虛。
真正的自由不是「錢多」,而是「會管理金錢,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被慾望控制」。
哈佛商學院(Gallo, 2019)指出:理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課不是投資技巧,而是 區分「需要」與「想要」,以及將金錢連結到個人價值觀。
孩子必學的第一堂課
幸福力=自我認識X心理韌性
認識自己:我是誰?我要什麼?
很多成年人痛苦的原因,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的發展理論告訴我們: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自我認同」(Identity)。如果這一關沒有過,長大後很可能迷失方向。
父母能做的,是從小引導孩子表達喜好、做決定,而不是凡事幫他規劃。
心理韌性:跌倒後能再站起來
心理韌性不是「不會受傷」,而是「受傷後能恢復」。多項系統性文獻回顧(Hu et al., 2015; Windle, 2011)指出:心理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因子,能顯著降低憂鬱、焦慮與創傷後壓力的發生。
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排除困難,而是陪伴他們面對困難。
幸福的能力:在逆境中找到意義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Tal Ben-Shahar 提出,幸福不是單純快樂,而是「快樂 × 意義」。能在失敗或痛苦中找到價值的人,才會真正幸福。
父母能做的是給予孩子「成長型思維」,協助建立挫折容忍力。
孩子必學的第二堂課
理財力=價值觀X自主性
區分「需要」與「想要」
美國金融教育委員會(Bannister, R., Heckman, P., & Sharkey, S.,2017 )指出:理財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學會分辨「需要」(necessities)與「想要」(wants)。這能幫助孩子培養延遲滿足與自我控制力。
金錢是工具,不是壓力
研究(Shim et al., 2009)發現,擁有良好理財習慣的青少年,不僅成年後財務狀況更穩定,心理健康狀況也更好。這說明金錢觀與幸福感是緊密相連的。
家庭就是理財練習場
父母常以為零用錢是「獎勵」或「隨便給」,但事實上,它是孩子最好的理財練習。可以回答我「為什麼」你們家孩子可以有零用錢嗎(依據心理學我可以知道你的價值觀與金錢觀)?你是家長,但是現在在複製你爸媽對你的模式嗎?
不知道怎麼訓練?
父母能給孩子的兩把鑰匙
我花了 50 年才懂得如何活出幸福,從40分到80分的人生,這一路摸索得非常、非常辛苦。如果能重來,我多麽希望在我20歲的時候有人教我?但諷刺的是我人生前半輩子都在學校,但攸關自由與快樂這兩件事:學校沒有教!
人生只要學會兩件事,就能活得快樂又自由。
那就是幸福力與理財力。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後來才知道,這兩件事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親愛的父母,你無法替孩子走完人生的路,但你能把這兩把鑰匙「教」到他手上。如果,你跟我一樣,這兩樣在年輕時候都不在行,那請從現在開始學習,不要把身歷其境的辛苦,複製在下一代身上;別讓不懂,成為耽誤孩子的理由!
Reference
Bannister, R., Heckman, P., & Sharkey, S. (2017). National standards in K-12 personal finance education (2nd printing). Washington, DC: Jumpstart Coalition for Personal Financial Literacy.
Ben-Shahar, T. (2007).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McGraw-Hill.
Chan, S. M. (2014). Academic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19(1), 69–84.
Gallo, A. (2019). A Refresher on Needs vs. Wan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u, T., Zhang, D., & Wang, J. (2015). A meta-analysis of the trai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6, 18–27.
Kahneman, D., & Deaton, A. (2010).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38), 16489–16493.
Windle, G. (2011). What is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oncept analysis. 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21(2), 15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