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心理韌性是抗壓力強,
但其實更基本的是:懂得劃清界線。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近幾十年來推行「愛的教育」、「尊重孩子」,繼而這幾年「正向教養」概念崛起,從論文重點是「父母教養」到現在是「知覺父母教養」,顯示出主角是孩子,「孩子如何感知」真的很重要!但是最近在治療室實在看太多家長一直誤會「正向教養」,實在感嘆,所以有了今天這篇我想寫很久的文章(也沒多久就25年而已)。
我還記得在25年前我是剛進學校的菜鳥老師,愛的教育席捲全台,我在教育現場的一條路變得異常顛簸,因為不時就接到家長抱怨說:「阿老師!不是說愛的教育嗎?他就說他不想上學,我能怎樣?」;25年過去了,我也從5歲的個案家長嘴巴裡聽到這種話?但是我沒有說我聽聞某些家長很後悔:「哎呀!實在不對啦!年輕的時候都沒有好好管,說什麼要尊重孩子,現在根本目中無人了!」,我現在真的很想要請這些25年前的家長來與現在的家長面對面說一下是哪邊不對了?當初是在15歲變成目中無人,可以來跟現在5歲的小霸王較量一下?
愛的教育,
是要建立在紀律上才行。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尊重孩子很重要沒有錯,讓孩子有被疼愛、被珍惜、被重視的感覺很重要,也沒有錯。但是,這一切都是要有「界線」的。這個線,要拉好、也要拉滿。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還有,是誰的事情,也很重要。講到這邊很多人一定會說,這個我知道啊!我懂啦!好,那如果你兒子6歲,把湯匙弄掉了不敢去跟服務生要新的,請你幫忙,你會幫他去嗎?你女兒5歲,你一直叫她至少五次了,她都當作沒聽到,自己玩玩具玩得很高興把你當空氣,即使你覺得不舒服了,這樣你也還可以?耐著性子跑到她面前去「努力溫柔」的說:「媽媽在叫你呢!快點來吃飯了?」
以上的家長到後來搞到有「親職倦怠」,跑來問我到底應當要怎麼辦?現在在看文章的你,你覺得應該怎麼辦會比較好?一般來說家長應當都是會直接去跟服務生要新的湯匙,這哪有什麼?還有上過「正向教養」的家長都非常有sense,要給孩子「正向語言」、不能給予「負向」,態度要堅定(叫吃飯?),但親愛的家長,這當中有「界線」的問題,「界線」這個東西應該在「正向教養」之前,就像是愛的教育是好的,但在之前,要先談紀律問題,是一樣的道理。
上面兩個案子,先來說湯匙,湯匙是誰弄掉的?為什麼到最後是媽媽去要湯匙?後果是誰在背?我在教養現場看過非常多的家長弄到最後沒有達到孩子的要求,孩子馬上變成「肯德基爺爺」,這是因為孩子認為「爸媽應該要…」的關係,「界線」呢?沒在談,爸媽都在小事當中已經跟孩子說得很清楚(你儘管跟我要求吧)?再來說一直叫不聽這件事,媽媽已經覺得不舒服了,但是還是「非常努力溫柔」的說來吃飯囉,請問媽媽的「界線」呢?當媽以後學了「正向教養」就不用有界線、不能有情緒了?情緒必須要自己處理孩子不用在乎別人情緒?所以對孩子「正向教養」但必須對自己「無關痛癢」?
上面的案子都讓我想到許多年前有一位「憂鬱症」個案,非常困惑的來問我:「老師,請問什麼叫做『正向心理學』?我有一位朋友帶我去參加正向心理講座,頭一次去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一直不斷的鼓勵、喊口號、我也因此積極進取,但是後來越來越無力,到最後直接放棄?我每次只要說負面的都會直接被切斷,告訴我不要再說了,叫我要看正面的?這是正向心理學嗎?就是只看正向的不看負面的?」
以上,都是曲解了「正向」的概念。家長真的這麼「正向教養」嗎?以湯匙案來說,這個案子正向增強孩子「反正犯錯了只要叫爸媽就好了」(家長會幫我去處理),叫吃飯案來看是正向增強「我想玩玩具可以無視其他人」(阿反正也沒生氣啊)?邀請家長們好好想想我說的是對還是不對?
父母設立界線的方式影響孩子的心理韌性
界線的重要在於它能劃分自我與他人,清晰的界線能保護個人在情感、思想和行為上不被侵犯或消耗,能表達自身需求、尊重他人,並在互動中找到平衡。
研究發現父母設定界線的方式與孩子在童年中期的心理適應力密切相關(Bronstein, P., Duncan, P., D’Ari, A., Pieniadz, J., Fitzgerald, M., Abrams, C. L., … & Cha, S. Y. O. ,1996);父母如果能以支持性且合理的方式設定界線,不僅能幫助孩子理解個人界限,還能促進他們的情緒調節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Williams, K. E., Ciarrochi, J., & Heaven, P. C. ,2012)。
具體來說,父母設定界線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感和安全感,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能更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恢復。而如果父母的界線過於嚴厲或模糊,則可能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反而削弱他們面對困難的能力。相反,採用支持性和溝通良好的界線設定方式,有助於孩子建立正向的應對策略,提升心理韌性(Cabaj, J. L., McDonald, S. W., & Tough, S. C. ,2014;Çitak, S., Kanbur, S., & Kursuncu, M. A. ,2023;Galambos, N. L., Barker, E. T., & Almeida, D. M. ,2003;Liu Y. , Jia Y. , & Xue G.,2025;Marusak, H. A., Thomason, M. E., Sala‐Hamrick, K., Crespo, L., & Rabinak, C. A. ,2018;Wang, J., Huang, X., Li, Z., Chen, K., Jin, Z., He, J., … & Liu, Z. ,2024;de Minzi, M. C. R. ,2006 )。
設立界線+權威性教養=支持性與良好溝通的界線設定
權威式教養
父母為孩子設定明確的規則和期望,但同時尊重孩子,樂於溝通並傾聽孩子的意見,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與承擔責任。這種教養方式能幫助孩子培養出良好的自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若問我以「心理韌性」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案子應當會怎麼處理?
1.界線要讓孩子清楚:誰犯的錯誰就應該要負責。以湯匙案來說,不敢去?孩子可以跟家長討論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嗎?如果真的沒有,爸媽可以陪伴他去,但不是爸媽自己去解決。
2.父母是支持性的角色,主角是孩子:吃飯這件事是孩子自己應當要知道的事,時間到了應當自己到餐桌前,爸媽提醒是好意,但不是「必須」的事,爸媽也應當清楚告訴孩子「讓人家一直叫」是會讓人火大的,有些孩子連這種「覺知」的能力都沒有,有時候就必須要讓孩子「體會」一下這是什麼樣的感覺?然後再清楚與孩子一起討論、一起訂定規矩,一起遵守,以及如果不遵守會有什麼後果。
以上的方式在教養中是屬於「權威式」的方法,也是研究中發現對心理韌性養成最佳的方式,因為健康的界線(clear, 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 limits + emotional differentiation)有助孩子發展自我效能、情緒調節、問題解決與社交能力,這些能力是心理韌性的核心成分(Frosch, C. A., Schoppe-Sullivan, S. J., & O’Banion, D. D. ,2021)。
沒有建立界線的,
都是「礙」,不是愛。楊馨華臨床心理師
各位親愛的家長們,請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事件思考那條線應該設在哪裡?如果自己在界線上就沒有辦法設好,那就會變成「自以為的正向教養」?但其實這些「自以為的正向教養」對孩子個性養成、自我發展、與人際關係中都非常阻礙。一切的正向教養,如果沒有建立在界線之上,恐怕不僅是白忙一場,還是越幫越慘。
在治療室當中,我可以非常確定「心理韌性」可以被成功訓練,這代表的是,只要家長做法正確,不用送來給心理師,在家就可以自己訓練了!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把線給畫好!
Reference
Bronstein, P., Duncan, P., D’Ari, A., Pieniadz, J., Fitzgerald, M., Abrams, C. L., … & Cha, S. Y. O. (1996). Family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predicting middle school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Family Relations, 415-426.
Cabaj, J. L., McDonald, S. W., & Tough, S. C. (2014). Early childhood risk and resilience factors for behaviou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middle childhood. BMC pediatrics, 14(1), 166.
Çitak, S., Kanbur, S., & Kursuncu, M. A. (2023). The Mediating Role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chievement Support and Pressur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al Studies, 10(3), 773-786.
de Minzi, M. C. R. (2006).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 The relationship to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style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7(2), 189-210.
Frosch, C. A., Schoppe-Sullivan, S. J., & O’Banion, D. D. (2021).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A relational health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15(1), 45-59.
Galambos, N. L., Barker, E. T., & Almeida, D. M. (2003). Parents do matter: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74(2), 578-594.
Liu Y. , Jia Y. , & Xue G.(2025). “Impact of Parenting Styles on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Lecture Notes in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Public Media, 78(1), 141-150.
Marusak, H. A., Thomason, M. E., Sala‐Hamrick, K., Crespo, L., & Rabinak, C. A. (2018). What’s parenting got to do with it: emotional autonomy and brain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emotional conflic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science, 21(4), e12605.
Wang, J., Huang, X., Li, Z., Chen, K., Jin, Z., He, J., … & Liu, Z. (2024). Effect of parenting style on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BMC public health, 24(1), 787.
Williams, K. E., Ciarrochi, J., & Heaven, P. C. (2012). Inflexible parents, inflexible kids: A 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1(8), 1053-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