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小選擇,大大韌性!孩子從懂分「需要」與「想要」開始。Building resilience starts with small choices: Needs vs. Wants.

“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But if you try sometimes,
you just might find, you get what you need.”  
— The Rolling Stones滾石樂團
我們必須教孩子認清現實,懂得感恩與知足。  

    家長們知道孩子幾歲可以區分「想要」與「需要」嗎?大抵上一個3歲的孩子沒有辦法區別,但一位5歲的孩子就是可以教導的時機了,但是因考量年齡影響認知成熟度,所以我放在小一以上的孩子再來討論。這次我在心理韌性英文班當中提到了這個主題,也一點都不意外地,這些小學的同學們也帶出了現在青少年最常見的問題:電玩與網路成癮,孩子們認為「電玩game」是「需要」的:

    當然講師花了不少時間先定義什麼是「需要」、什麼又是「想要」,然後給孩子們時間去抉擇、也討論,在「電玩」上真的大家還蠻有爭議性的?

 

為什麼必教「需要」與「想要」

  姑且不論爭議性,講師統整了五篇論文(Bruno, W., Dehnel, R., & Al‐Delaimy, W. ,2023;Downey, J. A. ,2014;Grotberg, E. H. ,1997;Mistry, R. S., & Elenbaas, L. ,2021;Nairn, A., Ormrod, J., & Bottomley, P. A. ,2007),共列6項強烈的理由,家長必須要教導孩子不時思考「需要」與「想要」,因為訓練這個能力攸關到下列的表現,這些論文也有一些訓練的方法建議給家長,詳述如下:

 

1.提升決策能力

    孩子在「選擇時候」更有判斷與思考的依據,更能學習確認優先順序。

2.增強時間管理能力

    認清「想要」與「需要」可已讓孩子知道什麼比較重要必須優先處理。

3.理財能力

    謹慎的理財行為必須將錢花在刀口上,而不是無止境的想要上。區別「想要」與「需要」,較有效避免個體的衝動性消費行為。

4.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涉及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並制定和完成行為計劃。 自我控制強的人,在學習、工作、人際關係和健康方面往往表現更好。

5.自我知足與感恩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需要」有被滿足,而「想要」可以被控制,這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幸福,當我們能體會到生活中已有的「需要」並對此心懷感激,就能減少對「想要」的執著,進而活得更加知足快樂。

6. 增強心理韌性

    「需要」與「想要」就像內在與外在動機,形成了壓力與挑戰,兒童應對需求與慾望的能力間接促進其韌性結合。

 

如何有效訓練「需要」與「想要」

1.適齡的引導與情境討論

依照兒童的發展階段,透過具體且生活化的例子說明什麼是基本生活需求(如食物、衣物、住宿),以及什麼是額外想要的慾望(如玩具、零食);透過討論和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讓兒童自行判斷和評估不同物品或服務的重要性,加強其作出明智判斷的能力

2.穩定與支持性的家庭環境

父母展示對需求與慾望的合理分辨,並分享家庭如何分配資源與作決策的過程,能幫助兒童習得相似的判斷能力;創造一個安全和開放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從而理解什麼是必需,什麼是額外想要的。

3.經濟環境與生活教育

透過適合兒童理解的方式介紹家庭的經濟狀況,例如分配零用錢和計劃購物,讓兒童體驗資源有限的現實,強化其需求與慾望間的分辨能力;亦可加強財務素養教育,包含基本理財概念、預算規劃與目標設定,促進兒童長遠理財與自我管理能力

4.強化心理韌性與自我調節能力

讓兒童學會面對渴望時的等待、自控和替代行為,增加其在需求與慾望之間作出平衡判斷的能力。高韌性兒童展現出較佳的情緒調節能力,這對作出合理的需求慾望區分很重要。

5.參加社區或學校開設相關的課程

參加以「需要」與「想要」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加強兒童實務體驗和同儕互動學習,增進他們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支持。

幸福不是想要得多,而是感謝擁有夠多。
讓我們一起從小教孩子區辨「需要」與「想要」。

Reference

Bruno, W., Dehnel, R., & Al‐Delaimy, W. (2023). The impact of family income and parental factors on children’s resilience and mental well‐being.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51(5), 2052-2064.

Downey, J. A. (2014). Indispensable insight: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factors and mechanisms that promote educational resili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Revue canadienne de l’éducation37(1), 46-71.

Grotberg, E. H. (1997). 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ect.

Mistry, R. S., & Elenbaas, L. (2021). It’s all in the family: Parents’ economic worries and youth’s perceptions of financial stres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50(4), 724-738.

Nairn, A., Ormrod, J., & Bottomley, P. A. (2007). Watching, wanting and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links-a study of 9 to 13 year-olds.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