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這篇,你可能救人一命。Effective suicide prevention? A must-read for friends and family.


因為曾經跌落憂鬱海,我試過各種諮商學派。
哀傷治療得分97,但那不是分數,而是感觸。
感觸帶領我知道怎麼善用工具變成專長。

自殺是越來越多人的選項?

    自殺,若是一種選擇,那台灣地區112年數據自殺人數是3398人;113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表示選擇自殺的人數,越來越多了(唉)。

    每每說到自殺,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約莫在10年前還是一位輔導教師的時候,被學校派去出席一場「自殺防治」研習,遇到一位家長跟我同小組。後來才知道他是為了自己的女兒有這方面的議題(當天也被帶到現場),跑來參加,知道我是輔導教師,千拜託萬拜託,拜託我跟他女兒聊聊,真的差點沒有跪下來的那一種,我沒有辦法拒絕一位這麼無助的母親,真的硬著頭皮就跟「非自願個案」關在一個房間,當然他女兒一句話都不肯說,我也跟他開門見山的說:「我是因為你媽媽的請託所以才坐在這邊,我可以理解你不想講話。」,但我也描述了他媽媽的心理狀態,後來這位女兒才開始跟我「聊聊」,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是參加了「網路上的自殺社團」,想要自殺。那時候的我第一次聽到大家是「約好一起自殺」,就是「集體自殺事件」。後來約略跟這位女兒聊,發現他對於人生感到無意義(心理韌性這時候就很重要了,因為心理韌性講求「意義」),人際也有問題,她感覺她的心境在社團裡面的人懂,覺得有共鳴。那時候我想到卻都是先前他媽媽哭著拜託我的臉,那麼無助,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辦?誰可以給他媽媽共鳴呢?

    今天這一篇,是因為我即將要演講自殺防治,準備資料的時候又想到當年的那位媽媽,不知道後來她最後是笑了,還是哭了?這件事一直放在我的心上,所以決定要寫一篇提醒親友的重點文章直接告訴大家什麼最有用,給大家參考。如果你的親友有人想要自殺了,要找專業也要找對門路。

增強心理韌性降低自殺風險

研究發現,心理韌性的介入可以降低自殺風險,若心理韌性再加上認知行為療法,比常規護理與其他治療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重複自殺企圖減少50%

 

    我在第一個心理諮商研究所的時候因為要治療自己的憂鬱症,試過了非常多種的諮商學派,我喜歡哀傷治療,更對敘事治療很有興趣,後來在學校做輔導,對焦點治療也有研究,但其實,真正對我有幫助的,都不是上述的那些,後來到第二個臨床心理研究所,我的認知行為治療學分在班上得到第一名,這都要歸功於我過去的憂鬱症。

幫助我最多的,
其實正是認知行為治療法與心理韌性。

   巧合的是,幫助我最多的這兩項,也是自殺防治的利器。心理韌性的提升可以藉由不同的治療方法,我主要找了8篇論文(請參考文獻區)來比較不同治療方式在自殺個案的介入:

  • 隨機對照試驗:3 項研究(Brown 等人,2005 年;Motto 和 Bostrom,2001 年;Rudd 等人,2015 年)
  • 系統性回顧或統合分析:5 篇研究(Gøtzsche 和 Gøtzsche,2017 年;Tarrier 等人,2008 年;Sande 等人,1997 年;Sobanski 等人,2021 年;D’Anci 等人,2019 年)

    主要方式有以下數種方式:

 

根據報告內容,主要的韌性提升策略涵蓋多種心理治療與介入方法,重點包括:

1.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 是最常被報告且一致證實有效的韌性提升策略。
  • 主要組成包括認知重組、危機應對計劃、情緒調節與預防復發訓練。
2.心理動力學療法(Psychodynamic Therapies)
  • 也呈現一定的益處,但其效果和證據的穩定性不及認知行為療法。
3.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和問題解決療法(Problem-Solving Therapy)
  • 在文獻中提及,但未有一.致顯著優於對照組的證據;效果較不穩定。
4信件接觸介入法(Letter-Based Contact Intervention)
  • 主要針對拒絕持續治療的患者。
  • 通過定期寄送個人化關懷信件來保持聯繫,短期內被證明有效,可降低自殺未遂率,尤其是在前兩年期間。
5.綜合介入法(Combination Interventions)
  • 例如篩檢加治療的整合方案,可能比單一介入更有效降低自殺企圖率,但相關證據尚有限

    認知療法在上述方法當中擁有最佳成效,Rudd 等人 (2015) 觀察到短期認知行為療法降低了自殺率,對比40.2% (常規治療法)降至 13.8%(認知行為治療法)。

    整體來說,最有效的韌性提升策略主要為結合認知行為元素的心理治療,特別是透過結構化、個別化的接觸與介入來降低重複自殺風險,其他策略如心理動力學療法和信件接觸亦有一定輔助效果,而辯證行為療法及問題解決療法的效果則不甚明顯。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透過多種機制有效幫助降低自殺風險,其核心方法和作用機制包括:

1. 認知重組(Cognitive Restructuring)

CBT協助患者辨識並挑戰其扭曲、負面的思維模式,改變對自我、未來和環境的消極評價,減少絕望感與自殺慮念。透過調整思維框架,患者能更理性看待困難,從而降低自殺動機。

2. 危機應對計劃(Crisis Response Planning)

在治療中,患者與治療師共同制定具體的危機應對策略,包括識別警示信號、列出可用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及制定安全計劃,讓患者在感到自殺意念升高時能立即啟動有效的應對措施,減少行為衝動。

3. 情緒調節訓練(Emotion Regulation)

訓練患者掌握調控情緒的技巧,避免負面情緒激增導致失控行為。通過學習放鬆技巧、正念或其他調節策略,提升對情緒波動的掌控能力,進而減低自殺風險。

4. 復發預防(Relapse Prevention)

透過辨識高風險情境並設計個人化對策,幫助患者持續應用已學習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防範再次出現嚴重自殺行為。這使得治療成果更具長期維持性。

5. 結構化短期療程(Brief CBT)與個別化治療

例如,Rudd等人(2015)的研究中,12堂課的簡短CBT包含詳細評估、危機計劃及技巧訓練,顯示有意義的降低了自殺未遂率(治療組13.8%對比常規治療40.2%)。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療效來自其系統化且個別化的策略,融合認知重組、危機計劃、情緒調節和復發預防,有效幫助個體減少自殺意念與行為,臨床實證顯示其可降低自殺未遂的風險近50%,且效果多維度且持續時間可達1至2年。其中的情緒調節與危機計劃,也是心理韌性的重點項目,所以用心理韌性加上認知行為療法,是最有效降低自殺風險的模式。

💡 最後,如果你身邊有人正在走向深淵:

  • 別用「加油」、「想開點」回應,這是毒藥。
  • 給他空間,也給他出口。你不是治療師,但你能是通道。
  • 尋求協助請找【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或撥打1925(安心專線)。
  • 自己也別孤軍奮戰,尋找諮詢與支持資源。

自殺是因為個體想要結束痛苦。
但為什麼堅信自殺是痛苦結束的方式?
會不會這本身其實也是一種偏執?
其實真正結束痛苦的方式,是增強心理韌性。

Reference

Brown, G. K., Ten Have, T., Henriques, G. R., Xie, S. X., Hollander, J. E., & Beck, A. T. (2005). Cognitive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attemp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294(5), 563-570.
 
D’Anci, K. E., & Uhl, S. (2020). Treatmen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icid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72(2), 168.
 
Gøtzsche, P. C., & Gøtzsche, P. K. (2017).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halves the risk of repeated suicide attempts: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10(10), 404-410.
 
Motto, J. A., & Bostrom, A. G. (2001).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ostcrisis suicide prevention. Psychiatric services52(6), 828-833.
 
Rudd, M. D., Bryan, C. J., Wertenberger, E. G., Peterson, A. L., Young-McCaughan, S., Mintz, J., … & Bruce, T. O. (2015). 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effects on post-treatment suicide attempts in a military sample: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ith 2-year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72(5), 441-449.
 
Sobanski, T., Josfeld, S., Peikert, G., & Wagner, G. (2021).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re-attempts: a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edicine51(15), 2525-2540.
 
Tarrier, N., Taylor, K., & Gooding, P. (2008).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uicide behavio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ehavior modification32(1), 77-108.
 
Van der Sande, R., Buskens, E., Allart, E., Van der Graaf, Y., & Van Engeland, H. (1997).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following suicide attempt: a sv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96(1), 43-50.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